Monday 2 July 2018

你是哥哥,你就要让弟弟!

前两天在某超市买菜后,跟小橙一起站在一个角落等着爸爸和姐姐。


旁边有个妈妈带着2个看起来大约6岁及11岁的兄弟。一开始,兄弟俩玩得好好的。后来,弟弟抢了哥哥的气球。哥哥本能地要把气球抢回来,妈妈怒冲冲地大喊:“给弟弟!给弟弟!”然后帮着弟弟把哥哥的气球抢过去。哥哥生气地边哭边怒吼。


妈妈大声责骂哥哥,并狠狠打了哥哥。

“这是你的弟弟。弟弟比你小,你知道吗?弟弟比你小,你就要让他!”
“为什么我要让他,他抢我的东西你懂吗!?”
“抢你的球又怎样!弟弟比你小,你就要让他!谁叫你是哥哥?你是哥哥就要让弟弟!让给弟弟会死咩!你这没用的哥哥!你不高兴你就走啦!你走啦!你敢你就走啦!”
“我没有这样的弟弟!我讨厌弟弟!”
哥哥一直哭诉着。
妈妈忽视哥哥的情感,任由哥哥委屈地哭诉,反而一直安慰着弟弟,保护着那抢来不易的气球。


谁才是受害者?


为了维护老二,很多时候,父母长辈容易模糊了平等的界限。
谁说老大就要让老二?
虽然老大需要比老二更早学习承担责任,
但是,
老大老二,本当平等。


老大需要学习耐心爱心包容心,因为老二比他小,总会有淘气闯祸的时候。老大也经历过这个阶段,父母也对他无限包容过。但,包容不是纵容。老大也需要学习有宽大的心,学习分享,学习耐心牵着老二的手一起成长。


老二需要学习耐心爱心包容心,因为没有人有义务因为他比较小而处处让着他。他要学习在想要某样东西时,表达清楚,并且学习接受被拒绝,或者,等待。比较小比较可爱,自然会得宠爱于一身。但宠爱不是过度溺爱。老二也需要学习跌倒,并学习爬起来。不要以为比较小就有得天独厚的特权。老二不该被养成野蛮霸道的霸王龙。


不断逼着老大让着老二,原本之前独享父母宠爱的老大心里更不平衡,更无法与老二相处融洽。


探讨回刚才的故事。故事中有几点可以探讨(简略探讨其中三点)。


——忽视老大的情感。
老大生气时的情绪不受重视。他被侵犯了,可是他的生气不被重视,甚至被逼把怒气吞下去。如果生气的情绪不断没有被处理,慢慢地就无法体验自我,认识自我了。他可能学会压抑情绪,或者,通过不正确的途径发泄情绪,包括外在的心理问题——行为偏差,人际关系问题等,及内在的心理问题——抑郁,焦虑等。


——绑架老大的人我界限。
他的东西被抢走了,他想保护自己的东西,却被斥责,被逼把东西让给弟弟的。长久下来,这种“让”,也许让他不清楚自己其实有权利捍卫自己的东西。或许以后长大了,被欺负了,被践踏界限了,他还是会委屈求全让给别人。也有的孩子因为不清楚人我界限,不知道别人和自己之间存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身体及精神界线。所以,有的人在别人喊停的时候,还不会停止,而继续捉弄欺负别人。也不会明白那是别人的东西,他需要尊重,不可以取走别人的东西,侵犯别人的权利。也常看到一些人抱怨工作上被欺负,可是不敢也不知道可以/应该适当反击。他人和我之间的人我界限模糊,人际关系就要出问题,自己的心理世界也势必出乱子。


——侵害老大的精神边界——决定个性的精神边界。
故事中的妈妈原本只是想要保护老二,可是实际上她侵害了老大的精神边界。精神边界是一个人决定个性的主要因素。妈妈给予的评价,深深影响孩子如何看自己,认识自己。他被迫忽视自我需求,长久下来会失去自信,放弃思考,而习惯性地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也许孩子会以为自己理所当然应该要听从妈妈的指示,把东西让个弟弟,因为弟弟比他小。只要他乖乖把东西让给弟弟,他就会让妈妈和弟弟很高兴,他就是个好孩子。这是妈妈给予的评价对他造成的自我评价。而孩子发展成从妈妈及外界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决定自己的个性。很多孩子都会屈服于父母的权威。这样的老大要么就会很软弱。除非孩子身边有个对他影响很深的“重要他人”不断帮助他保持自我,否则,孩子就会失去自我。


也许故事中的妈妈可以把气球还给哥哥,并向弟弟解释,那是哥哥的气球,他必须开口向哥哥借。得到哥哥的同意,才可以拿,这是尊重。同时,妈妈可以对哥哥说:“如果你可以跟弟弟分享,像刚才那样一起玩得开开心心的,那你,弟弟,和我都会觉得很开心。你愿意借给弟弟一起玩吗?”如果哥哥把气球借给弟弟,妈妈可以谢谢哥哥。如果哥哥不愿意借,没关系,就让哥哥玩,等他愿意借的时候才借。哥哥有权利决定是否要借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哥哥不借,可以给弟弟其他选择,或者等一等。一般上,当妈妈和弟弟玩着其他选择,哥哥一个人玩气球会觉得无聊,或会重新加入妈妈和弟弟一起玩气球或那个新的选择。如此一来,哥哥得到尊重,捍卫了自己的精神边界,感受到妈妈的爱及平等对待,弟弟也学会尊重他人的持有权。


有了老二,请记得也要守护老大的安全感。
保护老二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老大。
妈妈要对老大说:“妈妈爱你,你是妈妈的大宝贝。”
也对老二说:“妈妈也爱你,你是妈妈的小宝贝。”


孩子都是平等的。无视排行。
每个孩子都有需要学习的功课。
孩子从很小就需要学习尊重。
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别把孩子看小了。


父母们,
加油。


(图片摘录自谷歌)



Sunday 28 December 2014

解梦

凌晨,做了一个梦。梦里,小美上幼儿园了。我到幼儿园接她时,找不到她。我一直喊着:“小美!小美!”一个看起来7、8岁的女孩回应我,叫我“妈妈”。我看着她,问她:“你是小美?”她说是的。我说不是的,小美很可爱的,小小的,白白的。她说她已经长大了呀!我惊愕地看着她,无法接受眼前的这个女孩是我的小美。


梦里,我哭得几乎崩溃。


这半年来,我全心投入我的研究工作,忽略了小美。我这半年来,没有好好陪她玩,没有好好陪她说话唱歌跳舞看书。即使在她身边,我也心里头想着我的研究。忙碌密集的研究工作,让我倍感压力。我是全职妈妈,也是全职学生,我以为我可以做的很好,却原来,我还是以前那个无法同时兼顾两件事的我。


当念完硕士后,我下定决心不再继续念博士。后来,因为希望自己可以继续带小美,同时可以得到博士奖学金的生活津贴,及免费念书,最后硬着头皮投入博士研究的工作。


这是一条非常艰辛的道路。好几度因为瓶颈,几乎抓狂。各种大大小小的研究,领着奖学金的我必须自己拿捏时间在限定的日期前赶完。很害怕自己在哪个夜里醒来会一夜白了头。


也因为这样,我总是在陪小美时无法从研究工作里抽离出来转换成一个妈妈的角色,所以常常心神恍惚。尤其在我需要赶工时,就把父母从家乡接到我这儿来帮忙照顾小美,然后我自个儿躲在书房里埋头苦干,小美更得不到我的关注。


我尤其最近觉得特别痛苦,为自己对小美的忽略感到愧疚。



梦与生活常常是连接的。能解梦的人不是算命师,而是自己。省察自己的生活,梦就会解开。今天凌晨的梦是一个大大的提醒,让我从内心开始做调整,重新好好安排时间及学习抽离角色。小美的成长很快,错过了,就是错过了,追不回来。

Saturday 1 March 2014

【小心怪叔叔:儿童拐带贩】



缝周末都会出游。

上周末去国际风筝节,昨天去了Desaru以北8公里的Tanjung Balau海边享受碧海蓝天。有大姐的小鱼和颖颖这两个小瓜随行,整个行程好不热闹。

原本开心的一日行,却因一位怪叔叔,让我们的雀跃心情蒙上一层阴影。

话说,老公回到车上拿东西和上厕所,留下我这黄脸婆、小美、小鱼和颖颖在沙滩上玩。沙滩上还有很多友族在玩。我们却成为怪叔叔的目标。怪叔叔看起来是儿童拐带贩。

怪叔叔穿着长裤在沙滩上,一见到我们就快步走过来。我一看他就觉得可疑。他先是走近我和小美,以大约80cm的近距离看着我们,挨着我们。我看看他,他就假装望向别处。我紧紧抱着小美,害怕他会趁我没留意抢走小美。他又在我们身旁绕着、转着。一会儿听电话,一会儿又走向小鱼和颖颖。

我赶紧把小鱼及颖颖叫过来我这儿,告诉她们,那个人很可疑。可是颖颖没听进去,又跑向海水去玩。那人也跟着过去。我们大声喊着,把颖颖叫回来。

那怪叔叔于是假装玩着手机,可是我看见他手机的相机对着我们在拍。

我肯定了这人不怀好意,有点担心不知他是否有同伙在附近。

看见老公走向沙滩,可是却没走回我们这儿。我就要带着大家走向老公,机警的小鱼先开声了:“快点走快点走!”

聪明的小鱼拉着傻小妹颖颖的手快步走向我的老公,我也赶紧站起来连走带跑朝老公走去。

那怪叔叔发现我们跑了,竟然赶紧跟在我和小美的后面追着来。

回到老公身边,那里有更多人,相信他也不敢怎么样。他看见我们回到老公身边挨着,原本快步追着我们的他,就假装放慢脚步徐徐走向别处,走向厕所,然后回到他的车上。我不敢确定他的车上是否有同党。

这样看来,他早早就发现我们,并且锁定我们为他的目标。看到老公离开,剩下妇孺,以为是下手的好时机,就赶紧走来我们这儿。

老公说,这样的人渣应该要枪毙。真的,太可恶了。倘若我不够机警,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在公众场合,在这么美好的大自然,竟然来了只坏野狼,要叼走别人家的小天使。

我后悔没把坏蛋的样子拍下。大家外出可要小心慎防怪叔叔,不管上购物中心、海边、公园都好,切记要当心。

可悲啊,马来西亚何处才安全?我们竟连享受大自然美好的权利都没有?

看来,我只有紫带的空手道karate是时间恶补,好好考上黑带去。

我祈求上帝保守大家的小孩都平安、健康、且快乐地长大。

怪叔叔,希望你洗心革面,好好做人,再穷也不能穷了志气。

Thursday 16 May 2013

谁动了各民族的母语权?





非母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现象

在马来西亚有一种现象,非常让人担忧。很多孩子无法掌握自己的母语,在通过言语及书写表达上出现一定的困难。孩子除了要学母语,还要学习其他一至两种语言。结果其他语言没学好,自己的母语也典当了。

另外,孩子进入非母语小学学习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做深层次的挖掘不难发现,这是整个社会教育观念的产物。

大部分孩子在以非母语学习的各科目上面对一定的困难,造成学习进度落后,学业表现不理想,继而引发情绪及心理上的压力。

我常听到老师们投诉异族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无法达标,造成学校整体成绩未臻理想,继而导致校长及老师们的压力很大。还有家长投诉老师老对异族孩子表现得不耐烦,责备这些孩子拖慢全班同学的学习进度,对这些孩子破口大骂,甚至要这些孩子转校回到自己的母语学校。

有热心的家长主动给予异族孩子援助,希望透过课后义务补习,能帮助异族孩子追上学习进度。也有的家长认为,全民教育的目的是有教无类,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权利,因此,学校不应该排斥异族孩子。

然而,义务补习,全民教育化,真的能帮助舒缓这样的窘境吗?让我们以母语教育为思考方向来探讨这课题。


为什么家长会对非母语学习趋之若鹜?

我常强调,母语教育至关重要,尤其以母语进行基础教育,即幼儿教育及小学教育。儿童母语发展的过程,既是他们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他们精神成长的过程。

当社会大众本身的盲从变成要孩子学习其他语文的原因,盲目从众而又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希望在未来竞争的压力下,“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根本没有时间,也不愿意去费心思去讨论孩子以非母语为主要媒介语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只是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一夜之间变成会说其他语言的棒娃娃。


母语教育的定义

母语是什么?

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女士给出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母语,是妈妈说的话,是奶奶唱的歌谣;是乡音土语;是我们民族的共同语;是用母语传达的,来自人类精神本源的共同的语言文化。她指出,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也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本体。此外,在论述母语的教育价值时,她还有一个精辟的隐喻:母语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的工程和的事业。

母语,最普遍的意义上,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一般是指第一语言,即一个人最初学会的语言。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理,具有潜在的创造力。亲近母语,从字面上讲是让我们怀着赤子之心去吸收母语、了解母语、热爱母语,充分挖掘和发展这种潜在的创造力,从而使我们的精神与智慧得到无限的升华,使我们的肉体与灵魂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母语,是一个人用于思维和沟通的最自然的工具。在人类发展史上,教育方面,一般都是使用学生的母语作为教学媒介的语言(卢丹怀,2005)。母语教学指的是,使用学生的母语进行的教学。在195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一个关于使用母语教学的会议,在会上提出,在其他条件都相等的情况下,母语是一个接受教育的最合适的语言(卢丹怀,2005)。

母语在民族和国家定位中扮演重要角色。母语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母语中认识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祖国,确认自己的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培育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确立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志向。母语教育让学生们手握钥匙去打开民族文化宝库和人类文明之窗。在任何时候,母语教材建设这一使命都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否则,这种母语的失责其实是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丢失。


母语教育在学习方面的重要性

世界各地的研究显示,以母语教学,成效最佳。母语是学生最熟悉的语言,用母语教学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采用的政策。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使用母语进行教学的优势主要是使学生在没有语言障碍之下,用最熟悉的语言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尽量明白课程的最多内容,更好地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表达意见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无需担忧因为非母语语言能力不足而不明白课程内容。

从世界上推行母语教学的国家来看,其优势是有目共睹的。

打个比方,倘若采用非母语教导一般科学知识,不仅不会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会全面降低教育质量。它不仅会使学生丧失爱民族的热情,而且会使学生降低智育的质量,难以真正高效率理解科学知识,因为不能利用母语优势获得最大学习效益。

故有教育专家认为,没有扎实的母语基础,第二语言也绝对难以学好,故对母语的学习与训练应该是学生一个始终松懈不得的重要任务。那些母语水平还在萌芽阶段就被纳入双语抑或三语教学模式接受训练的儿童,就更容易产生思维和语言表达上的混乱,既学不好非母语语文,也学不好母语。

小学阶段是有计划的母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容易被忽视的是,儿童的生命是一个整体性的、艺术性的存在。他们感性、单纯,他们热爱故事和旋律。单纯的工具化语言训练不仅违背儿童的本性,使他们丧失对母语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无法提高其母语素养。

母语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国家未来所需要的、具有较好价值观和母语素养的公民。我们应该让儿童从小阅读的是那些以母语呈现文本,能体现人性美、自然美的篇章,以帮助儿童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

此外,学习语文,只用单纯的工具训练,绝对不可能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让孩子做过多的习题、组词造句、写同义词反义词,是对童年的伤害。


母语在文化认同及民族心理的重要角色

学习非母语的目的原本是,在掌握母语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培养民族的国际眼光和文化沟通能力,而拒绝母语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无疑会影响到民族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判别。一个民族往往把自己全部的精神生活痕迹都珍藏在语言里,一个民族的语言总是体现着这个民族的精神。母语是一个民族的精髓,而且就是民族本身,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语言问题,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其实也是文化熏陶的问题,起到对文化心理进行塑造的作用,培养学生民族的文化心理。母语的衰落将深刻地影响到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弘扬民族文化都有极强的凝聚、教化作用。母语教学能加深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发展成为一个和谐的人。

母语教育是全球化语境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全球化是一个与多样性、多元化同时进行的过程,连接着文化的本土化。加强母语教育的实质是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认同不仅是一种身份的定位,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和参与的过程。文化认同的关键是文化自觉,加强母语教育既要关注母语根源性这一基本属性,又要关注母语的言说、表达方式的深层定义。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别人、吸纳多元文化,自觉地担负起发现自己、丰富人类文化的崇高使命。(成尚荣, 2012)

母语还给我们什么呢?我们的母语里充满着人文价值,她给了我们人文教养的尺度,给了我们终极的关怀;我们的母语里凝炼着传统和历史的精粹,而传统往往是一种力量,她给了我们民族延续的血脉,给了我们民族的魂魄;我们的母语里蕴藏着智慧,她给了我们流淌着的思想、灵动着的智慧以及快乐、愉悦、幸福的智慧表情……

因此,我们理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把母语教育当作培养我们的民族情结、民族文化乃至民族精神的一种手段和载体。


母语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情怀?

母语不仅仅是属于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也是属于人类的。她不仅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母语对外是道屏障,但也应是与人类沟通对话的平台和开阔地。捍卫母语,就是在捍卫人类文化与文明,加强母语教育,就是在促进人类的进步。这些就是母语教育的崇高使命。

民族认同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情怀,不是以排斥外来文化的方式来界定。民族文化应该向所有人类文化开放。用这一观点来审视母语教材和母语教育,就会发现我们的视野还比较狭窄。母语文化是民族的、国家的,也是人类的,民族文化是在与人类文化的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对母语的崇拜,理应包含对人类文化的崇拜,包含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接纳。所以要赋予母语以整个人类的文化色彩,赋予母语教育以世界眼光和全球胸怀。

我们不仅要研究自己母语教育的经验,还要研究和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母语教育的经验,从中获得启发。其实,各国的母语教育都得到加强了,才可能有在均势地位条件下的真正对话。有人说,这种本土与世界的关系,行动上是本土的,而思考是全球的。我们的母语教育不仅要学会母语的思维方式,而且要逐步适应和学会其他语言的思维方式。思维的开放是最广阔的开放,思考着去认同才会有深度。

提倡母语教学所注重的文化自觉,表现在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外来文化的尊重;表现在对民族文化价值的理解以及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使用;表现在文化能力的提升,用自己的眼睛去作文化观察,用自己的嘴和笔去表达和传播。文化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我国母语教育中,要加强对文化现象的思考、明辨,加强对新文化的接纳与创造,以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发展的脚步。


结语

因此,当家长打算把孩子送入非母语学校就读时,必须厘清:
(1)为什么急着要孩子进入非母语学校学习,
(2)孩子将要面对的种种挑战(包括学习及文化的相抵触),
(3)孩子面对挑战时的心理层面及各能力是否得以应付(从孩子的学习表现,以及心理内在和外在表现可以得知),
(4)在孩子面对种种学习及心理上的困难时,如何帮助孩子,从哪里可以获得支援及资源。

要孩子在没有掌握自己母语能力及民族文化前提下,送孩子进入非母语学校,究竟是帮了孩子,抑或害了孩子,家长、教育工作者及社会,都应该好好深思及慎思。

另外,异族孩子进入非母语学校的课题,不应仅仅局限于“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个层面上。很多异族孩子在面对不熟悉的非母语教学上,体现出来的不是智商或学习障碍,而是语言构成的障碍。一些孩子在回到自己的母语学校时,他们的学业表现及社交、情绪、行为表现,都回到正常指标。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及文化的国家,因为条件允许,我们可以选择在母语学校进行学习,从而减低非母语造成的学习阻碍。鼓励孩子在母语学校学习,不是排斥孩子,不是剥夺孩子学习的权利,而是让孩子能在母语这更有利学习的环境下成长,并培养优良的民族素养及民族文化的热爱。且让马来西亚这块国土,能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作更和谐的交流。

Wednesday 15 May 2013

愈早让孩子学习其他语言愈好,绝对要赢在起跑点?



很多父母及教育工作者都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点,于是争先恐后把孩子送进双语幼儿园,有者把孩子送到非母语幼儿园或小学,让孩子学习其他语言,与友族们相处。很多时候,家长们还会有种错误的想法,以为会说其他语言尤其英语的孩子,是聪明优秀的孩子。


然而,香港儿童文学作家、环球幼教基金的名誉顾问严吴婵霞认为,孩子幼儿园阶段首先应该学好母语。就当下不少幼儿园都推出双语教学,英文低龄化学习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严吴婵霞认为,幼教一定不能一刀切,每个孩子的个体不同,学习和认知的进度也应该有差异,英文的低龄化学习并不适合所有孩子,她认为,从小生活在中文环境中的孩子,在幼教阶段首先应该学好的是母语。幼儿园的孩子要先从听、说、读、写学起,如果同时让孩子又学母语,又学另外一种语言,从他们这个年龄段来讲,接收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教授潘文国,就英语早教问题则表示,现在许多人包括有些专家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学语言越早越好,所以,学外语也应该尽早。其实,这里所说的“语言”,应当是指母语。 但是,学外语就不同,应当要让孩子在母语学得扎实的基础上再学。事实上,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学英语,与从初中开始学英语的孩子,等他们进了大学或成年后的英语水平,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


另外,吳信鳳、張鑑如2004年海闊天空教育特发布的《愈早學英文真的愈好?》一文中也提出精辟的见解。其文章如下:

幼兒階段的英語教學在強大的社會壓力之下,成為時勢所趨。然而二至六歲的幼兒由於身、心發展皆未成熟,正值人格發展的關鍵期,也是語言、認知、情緒及社會性行為的重要發展階段。任何課程教學的改變皆需事先思考幼兒教育之本質及教學目標到底為何。 


一般而言,此一階段的教育目標及內容側重生活行為面的經驗學習,兼具保育與教育的功能,師生關係密切。課程注重統整式的主題教學,不注重分科或技能教學。知識傳授並不是教學的主要目的,而是以人格養成及生活教育為主要目標。 


上述的幼兒教育內涵及目標在面臨英語教學的強勢介入,尤其是以不同文化的國外師資及英語學習為主要導向的幼兒課程是否會顯得扞格不入?甚至會產生互相抵觸的現象?英語教學的內容形式是否能配合幼兒的身心成熟程度?英語課程的內容形式又如何與幼稚園現行課程做縱向及橫向的統整,如何與主題教學搭配?這些都是許多幼兒教育學者及教育者所憂心的問題。 


但大多數幼兒的家長卻不擔心上述問題。他們最關心的是幼兒是否能及早接觸英語,學好英語,一方面為未來做準備,一方面也能避免重蹈自己當年學英語年齡太遲而學不好的覆轍。換句話說。家長深信學外語的最佳時機「愈早愈好」。愈早開始學英語,是否就愈容易學得好呢? 


外語學習年齡的迷思 


有些學者從生物學角度研究兒童及成年人學習第二語言的結果發現,並沒有充分的證據顯示大腦的神經發展及分化與語言學習有直接的關聯,在人一生當中其實並沒有特別某一個時期不適合學語言。在我們周遭也有不少過了關鍵期才學第二種語言成功的例證。 


有關語言與大腦的問題其實相當複雜,個別差異很大,還有太多有待研究證實之處。惟一比較有定論的是所謂的「口音關鍵時期」,兒童對發音的接受能力最強,有其生理基礎。在語音方面,開始學習第二語言的年齡對未來口語的發音有決定性的影響。也就是說學習者開始學習或接觸第二語言的時間愈早,愈沒有外國口音。 


但口音純正不必也不應該是幼兒英語教學的唯一目標。 


美國哈佛大學語言教育學家史諾教授(Catherine E. Snow)在西元二○○○年來台演講時指出,學外語時最不需要擔心的就是口音是否道地的問題,因為即使美國當地人說的英語也是南腔北調,各有各的口音。如果只為了讓孩子的發音與當地人一樣而提前要孩子學英文,是沒必要而且不實際的做法。而且,在幼稚園或低年級開始實施英語教學,其效果不見得比在小學中、高年級要好。若每星期花同樣的兩小時學英語,中、高年級的小學生因為認知能力較為成熟,可以學得更快更好。 


影響學習的主要因素 

純就個體學習時間而言,幼教學者比較擔心的問題是「排擠效應」。由於年齡較小,幼兒的認知能力、注意力(attention span)及記憶都有限,在學校學習的時間本來就不多,若是花絕大多數的時間來學英語,就會把原來可以學其他東西的時間和精力排擠掉。 


根據史諾的看法,影響語言學習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層面︰ 


一、聽到多少 
quantity of input 
幼兒若是有許多語言互動機會,其母語學習的速度自然就會很快。母親若常和自己的孩子說話,孩子母語習得的速度比較快;反之,母語學習的速度相對地比較慢。幼稚園托兒所老師在園所內和幼兒說話的時間愈多,幼兒語言學習的速度就愈快。大多數的台灣幼兒除了在上英語課時聽到英語,其他時間要接觸到英語的機會較少。 


史諾也提出,如果一星期只花一個小時來學英文,對任何年紀的孩子而言,都不太可能將英文學好。還不如把上英文課的時間,以幼兒熟悉的母語來學別的,或許有更高的學習效果。她甚至提議將學英文的時間挪到年齡較大時再加入課程,反而更有效率。 


她舉例說明有一次在國小一年級的教室中觀摩英語教學,老師花了四十分鐘的時間教了幾個動物的英文名稱(如beartigersnake等),學生不見得記得住。如果將這四十分鐘移到三年級或五年級的課程中,大概只需要花十分鐘就能學會,剩下來的三十分鐘可以更有效地學習更多不同層次的英語。 


二、聽到什麼 
quality of input 
對不同年齡的孩子而言,所需要聽到的語言內容是不同的。譬如對年紀非常小的幼兒說話時,說話的內容必需要配合幼兒所能了解的程度以及他們的興趣。當聽不懂某種語言時,不論是何種內容或形式,對學習那種語言的幫助是有限的。 


反觀台灣兒童學習英語的環境,在語言程度及內容上並沒有細心考慮到孩子的興趣和認知發展階段。像許多幼稚園英文課或兒童美語補習班老師上課所用的教材有些直接從國外進口,無論是實際生活層面或文化內涵並不見得適合台灣的兒童。另外還有些幼兒英語補習班一開始就要孩子全部以英語聽講溝通。試想對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要聽和說一個陌生的語言是多麼困難及痛苦的事。 


事實上這樣的教學方式在美國已被質疑,許多美國的兒童語文教育專家認為以英文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孩子在學校中,應該先以孩子的母語上課,再慢慢加強英文的課程。 


三、傾聽的重要 
小孩通常要歷經很長的過程才能將母語學好。根據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泰柏教授(Patton O. Tabors)的研究,在美國以英文為第二語言的孩子,其學習英文的過程與英語為母語小孩的學習過程類似。 


#以英文為第二語言的孩子在學英文時也要經過學母語的各個階段,如沉默期、聲音實驗期、活用語言期等,而年齡較小的孩子所經過的沉默期要比年齡較大的孩子長。但是在台灣,幼兒英語學習的環境卻無法提供足夠的機會和時間讓孩子聆聽英文,為後面的語言學習階段做準備。 


四、語言學習對象 
孩子學習母語的主要對象,大部份是和自己親近的人,像是朝夕相處的父母、親人或保姆。但是孩子學外語時,學習的主要對象往往不是自己的親人,因而可能會影響孩子學習外語的動機和成效。 


事實上對幼兒而言,他們在幼稚園或托兒所需要的是一個能帶給他穩定感及信任感的老師。但是台灣幼稚園和托兒所教英文的老師多半不是原帶班老師,而是外聘的兼任老師,也有外籍教師。兼任及外籍老師來來去去,較無法與幼兒建立穩定的情感。先不論幼兒英語教師資歷如何,他們與幼兒的師生關係沒有穩定性,比較不利於幼兒階段的學習及心理需求。 


五、母語讀寫能力(literacy)與外語學習 
史諾一再強調母語讀寫能力對外語學習的重要性。母語讀寫能力和外語學習有什麼關係呢? 
事實上,母語的讀寫能力一方面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外語。當孩子有了母語的讀寫能力時,會比較熟悉語言的結構及使用規則,又具備一般的語言知識和常識,在此基礎之上,再來學外語,可以學得更有效率。 


母語讀寫能力的重要 

另一方面,母語的讀寫能力可以保護孩子的母語能力,避免母語能力的退步或失去。史諾舉例說,如果一個十四歲才移民他國的孩子,移民前已經會讀寫中文。即使之後不再說中文,只要他繼續有機會讀或寫中文,仍然可以保持一定水準的中文能力。 


但是一個八歲的小孩,中文讀寫能力尚未成熟,如果他移民他國,並從此很少有機會說中文或讀寫中文,他的中文能力在五年之內很可能就會退步甚至失去。 


因此我們應該多培養孩子母語的讀寫能力,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什麼是閱讀,什麼是書寫,並且喜歡讀寫。如果孩子年齡很小,還沒有母語的讀寫能力時就學外語,不但外語學習的效率不高,還會影響原有的母語能力。 


反之,年齡較大的孩子或成人若已有母語的讀寫能力基礎再來學外語,會有加乘的效果,更可以避免外語的學習影響母語的能力。因此孩子母語讀寫能力的培養遠比外語學習重要。 


我們應該破除一般人對外語學習年齡的迷思,在幼兒階段,我們事實上應該培養幼兒母語的基礎,使其初期讀寫能力能順利發展,而不是一窩蜂地將幼兒送去學英語。 


(節錄自「英語學習年齡的迷思」)

Monday 18 February 2013

妈妈心




打从小美宝宝的生命在我肚子里成长,我就决心在小美宝宝出生后不再工作,而留在家中当全职妈妈。

当时公司的老板们知道我的宏愿,有的对于我的“愚昧”感到可笑,企图说服我把孩子交给保姆照顾,放工后才带回家,很多人也这么做。有的则以为因为我是教育心理学硕士,有这样的心志是理所当然。

我只能说,小美宝宝的生命,我必须负责,她是上天委托我照顾的孩子。更多的是,我爱小美宝宝,我放下一切,只因至深至厚的爱。所以,对我而言,这不是牺牲,而是原本就应该做的。

最近,小美宝宝开始会走路。我看着她蹒跚学步,突然之间觉得她长大了。那一开始什么都不会,只会躺着的无助小宝宝长大了。看着她的成长,真的让我很感动。多么舍不得这小娃娃长大。

老公总是希望小美宝宝快快长大,然后我们可以轻松一些。然而我知道小美宝宝很快就会长大,愈长愈大,然后就会离开我的怀抱,往她理想的远方奔去。也许到那个时候,我还会依恋着她在我的怀抱中香甜睡着的可爱模样。所以,我总是非常享受每一个过程,享受着她对我的如影随形。

现在的小美宝宝还在分离焦虑的阶段中,总是要粘着我,拉着我的裤子跟在我的屁股后也笑得合不拢嘴。就连我上厕所,她也守在那等我。

很多人很怕孩子粘人。而我却很享受小美宝宝粘我。孩子会粘多久?很快的,孩子就会挣脱妈妈的手,要自己独立了。粘人的过程不会太长,何不享受被孩子需要?

Wednesday 30 January 2013

皮纹测试真的那么神奇吗?


最近,好几位朋友接触了皮纹测试(Dermatoglyphics Multiple Intelligence Test, DMIT),都觉得该测试很不错,便与我分享了他们的喜悦。然而,对于他们的喜悦,我不禁感到担忧。


好几年前,我已经接触过该测试。几年后,该测试还继续在蔓延。这把烈火,会烧到几时呢 ?当我还是教师时,皮纹测试公司向我任职的学校推行该测试。好几位同事竞相让自己的孩子们进行测试。测试的结果出来后,他们喜出望外,因为他们发现“原来”孩子在某领域有“天分”,有兴趣,然后感叹自己没早点认识皮纹测试。


皮纹测试真的那么神奇吗?


在这商业化时代里生存的我们,容易迷失在这股洪流中。太多的诱惑及谎言充斥,于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来不及认清,就已经掉入陷阱。


我们可以从教育及科学角度来探讨这个课题。


让我们来听听台湾知名的脑神经科学专家洪兰教授怎么说。同时,我也会分享其他文章以供参考。


洪兰教授曾在其著作《大脑的主张》中,于《失去辩证思考,台湾成迷信之岛》一文中,针对当前风靡的皮纹测试发表了见解:

“皮纹检测风行台湾,不少家长竟相信指纹能测出大脑发展? 台湾人的思考习惯出了什麽问题,我们为何会如此轻易被操弄? 更离谱的是, 很多父母相信手指指纹可以测出大脑的发育。恐吓是最有效的敛财方法,父母只要一听说自己的孩子跟别人不一样, 便心急如焚地病急乱投医。我们虽然一再说它完全没有科学根据,但是想要知道孩子性向特长的父母仍然趋之若鹜,甚至有高中生去做皮纹检测来决定自己要报考哪一组, 真是匪夷所思。

其实,孩子的大脑发展是一个先天和後天的交互作用。我们如果观察孩子游戏时喜欢玩哪些东西,从他喜欢的项目去培养,这种正回馈便会把孩子的长处发展出来,完全不需要花钱做昂贵的测验决定孩子的性向。

手指纹是在胚胎四个月时出现,大脑皮质沟回大约是七个月时出现,这两者没有任何关系。就如同血型是依照红血球细胞膜上称为糖锁的分子构造不同来分类。所以也不会因为血型不同而影响性格。

皮纹检测的流行,令人感叹台湾科学教育推了几十年,一点都没有生根。”


    此外,可参考http://www.fjsen.com/b/2009-10/26/content_1277721.htm阅读洪兰教授的看法。


  另外,取自:http://bbs.yaolan.com/thread_51399292.aspx的内容:“依照各个潜能检测中心的宣传,皮纹是暴露在身体表面的遗传因子,透过检测可以知道受检测者大脑中脑细胞容量的多少、可以了解受检测者的强项潜力,并确定智商的高低。专家说,指纹和掌纹来自遗传是毋庸置疑的,这点在医学上也早已得到证实。因此认为指纹和掌纹蕴藏丰富的遗传信息是正确的。不过,专家认为,皮肤纹理虽然来自遗传,但是遗传机制尚不清楚,真皮乳头如何形成,受到哪种基因的控制,如何影响皮肤纹理,现在仍在研究中,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指纹和大脑容量与结构的联系可能也有人在进行专门研究,目前也没有得到确切证实。所以,所谓的皮纹检测只能算作是一种计算机技巧,通过搜集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人们可以把这作为一种实验,进行商业行为其实是不负责任与不道德的。目前医学上可以合理解释的是,皮肤纹理变化与某些染色体异常、先天性疾病以及不明原因的综合病症有一定关系,但它的变化不是特异的,只能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以下这个链接提供了大量有关皮纹测试的详细资料:


也请读一读以下的文章:


延伸阅读:《別急著找孩子的興趣》